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简称“国家地震预警工程”)2018年5月获批启动实施以来,建设进展和应用成效一直备受关注。
记者近日跟随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先后赴地震预警“先行先试”的四川、云南实地调研了解到,川滇地震系统高效利用科技手段助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设,两省承担的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子项目均已提前保质保量建成,并在试服务期间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社会反响。
四川: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域秒级地震预警
四川地震台副台长苏金蓉研究员介绍说,2018年6月,四川省地震局作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先行先试”建设单位,经过全力拼搏,于2019年底初步形成地震预警产出和服务能力,逐步拓展服务渠道;2020年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进行试运行;2021年6月经过评估,正式开启对外示范服务。
四川地震台副台长苏金蓉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介绍地震预警技术。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四川率先建成地震预警系统,为全国项目建设作出引领示范。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四川子项目完成建设的五大技术系统,具备秒级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分钟级地震参数速报能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千万用户紧急地震信息服务能力和预警技术软硬件测试能力,并贯通了地震预警“观测-处理-产出-发布-服务”的全链条业务流程。
她表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四川子项目建设在全国实现多个突破,包括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建成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的紧急地震信息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广泛的紧急地震信息服务能力;积极拓展发布渠道,形成千万级用户服务能力。
苏金蓉指出,目前,四川省域已部署3450套地震预警终端(含预警广播终端试点),成功产出和发出四川及周边105次4级以上地震预警信息。其中,四川芦山6.1级地震震中距成都111千米,提前17秒向成都发布地震预警;四川马尔康6.0级地震震中距成都279千米,提前61秒向成都发布地震预警;四川泸定6.8级地震震中距成都222千米,提前45秒向成都发出地震预警信息。
四川省地震局自贡地震监测中心站所属的自贡富世地震台,建于社区周边。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四川省地震局自贡地震监测中心站副站长景晟高级工程师透露,其辖区内地震预警观测站平均运行率为99.29%,四川宜宾长宁6级地震、内江资中5.2级地震、雅安芦山6.1级地震,该中心站所辖观测站均触发预警信息。
云南:项目验收实现地震预警社会服务
云南地震台副台长高洋高级工程师对媒体说,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云南子项目历经设计、勘选、攻关实施和试运行等多个阶段,于2021年5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其间,2019年7月,云南省政府成立云南地震预警项目建设领导小组;2020年7月,确立云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21年11月,云南预警项目攻关团队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云南省第一个地震台——昆明地震监测中心站,测震山洞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2023年9月,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云南子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实现地震预警社会服务,云南地震监测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同时,服务范围得到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
项目建设前,云南全省地震监测能力平均为1.6级,最小监测能力为0.9级。项目建成后,云南全省地震监测能力提升至1.1级,部分观测站密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0.2级。
高洋指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云南子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台站观测、数据处理、通信网络、信息发布及技术支持保障5大子系统,建设1660个台站,1个省级地震预警中心,16个市级发布平台的省级地震预警系统。
其中,台站观测系统是国家地震预警工程技术系统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目标是整合改造已有观测资源,科学加密台站,构建包括测震、强震和烈度观测的地震预警网,建设规模包括202个基准站、228个基本站、1230个一般站,观测站平均间距约10千米。
此外,云南省还建成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向抗震救灾相关单位、中小学校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并具备电视地震预警服务能力,目前有10000余套地震预警终端,覆盖云南省政府部门、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地市级地震部门、中小学校以及电站、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生命线行业。同时,云南省打通了电视预警信息服务渠道,目前有800余万户电视预警用户,具备向全省1000万电视用户发布预警信息能力。
云南地震预警中心,云南地震台速报预警部部长、预警项目总工钟玉盛介绍地震预警原理。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在2021年5月云南漾濞6.4级地震、6月双柏5.1级地震、盈江5.0级地震和2023年5月隆阳5.2级地震发生后,云南地震预警系统有效响应,分别于震后7.6秒、6.5秒、7秒、9秒发出预警信息,多所学校、电视预警用户在收到预警信息后采取了有效避险措施,政府部门、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取得了一定的减灾实效。
成效:地震预警已在多领域提供应用服务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设成效如何?其应用领域和服务对象最有体会。在四川自贡,汇东实验学校是全市首批安装地震预警终端设备的点位之一,在四川荣县4.9级地震、资中5.2级地震、芦山6.1级地震、泸定6.8级地震中,地震预警终端经受住实际地震检验,均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学校师生员工据此进行有序疏散。
四川,自贡汇东实验学校公共活动区域安装的地震预警终端,进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演练。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作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汇东实验学校还利用地震预警终端日常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实现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模拟演练,提升全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师生自救互救能力,并将其向校外延伸,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初步实现地震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服务到家、辐射带动整个社会的目标。
云南大理巍山二中地理老师项家德说,2020年10月该校安装了1套地震预警终端后,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2021年5月收到橙色预警就派上用场,学校迅速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今年安装了一套挂壁式地震预警终端和两个喇叭,已开展3次“地震预警终端设备操作使用与运维培训”和2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校长刀晓会认为,这为今后应急处置地震事件打下基础,她建议要充分发挥地震预警终端的减灾实效,包括修订完善地震应急疏散方案、加强应急演练、强化地震预警相关知识科普教育,为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发挥减灾实效打下基础。
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称,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已接入其“两智一图”(智能接处警、智能指挥和全国消防“一张图”)系统大震巨灾模块,截至记者采访时共接收608条预警信息,127条地震速报信息,进一步筑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公司说,地震预警数据在四川电力的成功应用,极大提高电网应急抢修效率,为保障公共安全和电力稳定供应发挥重要作用。
云南昆明,中国铁塔云南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参与地震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移动、中国铁塔的云南分公司,则既承担国企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设,也作为当地社会成员,从地震预警的应用服务中获益。
本次主题采访活动过程中,川滇两省多位地震专家都特别提醒,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目前仍是没有攻克的世界性科技难题,地震预警则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远超地震波的速度优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受地震波影响的目标区域发送预警信息,实现最大限度帮助目标区域人群避险减灾的目的。
他们强调,“准确”“及时”是地震预警的关键词,准确要保障预警信息既不能漏发,也不能误发,及时则是预警信息发送要争分夺秒和地震波“赛跑”抢时间。(完)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韩国、德国特约记者 丁玲 青木】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11月28日开幕以来,持续引发多方热议。在五大产业链展区之一的智能汽车链展区,中外企业亮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从轮胎生产、锂矿开采到整车制造,约90家智能汽车供应链相关企业涵盖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各个环节。德国媒体认为,完整的产业链将帮助中国今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和智能驾驶领域,中国制造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韩国《首尔经济》11月30日报道称,面对部分国家提出的脱钩断链、“去风险”等试图将中国主要产业从世界供应链中排挤出去的企图,中国举办“链博会”意在强调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并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这是一种颠覆式的新现象”
在链博会智能汽车链展区内,从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到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网联设备,再到纯电动、混合动力、增程式动力等各类车型的整车产品,各种展品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中国铝业、赣锋锂业、宁德时代、宁波杉杉、浙江吉利等参展企业集中诠释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实力。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11月29日在链博会期间举行的一场论坛上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已拥有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全产业链基础,在新能源、电池技术、智能化水平等领域优势突出,并推动中国市场从单一的汽车消费大国,向汽车技术合作大国转变。
杉杉股份董事长郑驹在展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领先除了企业在研发和技术储备上的领先外,还是整个产业链条协同发力的结果。
东风汽车展出了被称为“中国悍马”的猛士917电动越野车,展区工程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长期扮演追随者角色,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已经被改写。他说,“一开始中国一直作为全球汽车跨国企业的代工厂存在,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国际巨头们开始主动到中国来寻求合作,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沃尔沃展区的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曾赴欧洲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和领先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认知。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理念都很超前,国外同行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已成为全球的领先者。原来中国向国外学习,但现在很多外国车企则是经常到中国来取经,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新现象。”
中国汽车产业链优势如何炼成?
杭州时代电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上摆放着多款全球首发电驱动桥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这些产品已远销欧美。展区负责人邵万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单就一款产品来说,就需要上百家企业分工协作生产,少一个企业、一个零部件都无法完成。
记者了解到,这些外围配套工厂多分布在长三角,最远的在东北地区。邵万江向记者分析,新能源汽车上任何一个零部件的背后都涉及一条复杂的生产链条,庞大的汽车产业有着数不清的生产链条,这样的生产体系目前只有在中国才具有,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拥有独到优势重要原因。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非常庞大,集上中下游所涉及的原材料生产、微电子工艺、新能源电池、汽车制造、软件与人工智能以及移动通信服务等诸多领域。郑驹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链条已非常齐备,除了上游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外,基本上实现了闭环生产。
《环球时报》记者在展区采访时感受到,对新技术的敏感和追逐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够迅速成长并保持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进行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是每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战略重心。在链博会展区,宁德时代展示了今年全新发布的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神行超充电池,杉杉股份展示了代替石墨的硅基负极产品。
在链博会期间举行的全球供应链创新发展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表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的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但溯源到产业链的上游,特别是高性能、高安全的芯片,包括动力域、底盘域的控制等等,与全球先进的水平还应该有一些差距,需要不断地融合创新。
专注于非洲信息流的Scoopernews网站称,随着中国电动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不少国外汽车厂商纷纷参展,了解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深化与中国同行的合作。中国企业出海,外国企业赴华,本届链博会上,中外企业“双向奔赴”驱动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不断发展。
“韩国电动车企业在链博会寻找合作机会。”《首尔经济》报道称,韩国电动车供应链企业Egtronics的首席执行官康赞浩接受采访时表现出在中国寻找商机的强烈愿望。他表示参加此次链博会就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不仅想对中国出口商品,也想从中国进口可靠、低成本的零部件。
“与德国和日本相比,中国虽然是汽车工业的后来者,但在电动车领域却处于快速增长的前沿。”康赞浩还表示,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大,出口量全球最多,基础设施完善。中国不但在强化以本国为中心的电动车供应链,也不排除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公司正准备与中国企业合作共同研发生产电动汽车零部件。
东风汽车一位工程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上“包揽天下”,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优势比较明显,但是在上游原材料以及一些核心部件和控制系统上,外国企业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外产业链条必须紧密合作。汽车工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欧洲一些龙头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非常快。
来自卢森堡的埃意电子是汽车传感器领域的“隐形冠军”,已在中国设厂18年之久。公司市场开发经理张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廊坊的埃意电子生产车间里摆放着很多来自欧洲的生产设备,而原材料是在中国采购。他表示:“埃意电子的产业环节充分彰显中外产业链的合作,作为一个重资产公司,既然来到了中国就不会再搬走。”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