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迪拜12月2日电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于当地时间12月1日在阿联酋迪拜举办。
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贝德凯(Peter Bakker)表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官方提出的目标,考虑到中国电动车数量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势头,他确信中国会走得更快,“因为这种势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碳中和国际研究院创始院长傅成玉表示,中国可以通过加快发展新能源、大力度提高能效、重新布局产业等方式走好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这一过程中,中国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让“中国机会”成为“世界机会”。
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表示,希望各位企业家共同思考如何把企业、社区、政府、智库、投资机构等相关方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碳减排碳中和,既提高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同时提升企业在碳中和过程中的声誉和收益。
在对话环节,围绕全球碳中和对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行动,与会中外企业阐述了各自对这一议题的理解及行动计划。
智利造纸巨头CMPC集团总裁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塔格莱提及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造纸行业为例,他说,我们看到实现CCUS的巨大的机遇,因为我们拥有林地,这些林地可能成为重要的碳汇,我们在做业务规划和生产方案时也会考虑这方面的发展潜力,会使用天然纤维,加强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使得这个行业更加绿色。
蒙牛集团执行总裁、蒙牛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鹏程表示,蒙牛正在打造零碳供应链。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蒙牛已开始着手“范围三”(与运营和供应链相关的间接排放)减碳。蒙牛旗下的现代牧业、中国圣牧已率先开展牧场碳盘查和减碳工作,蒙牛也是第一家承诺到2030年实现“零毁林”的中国企业。
美国贝克休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伦佐•西蒙尼利(Lorenzo Simonelli)表示,该公司已制定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在2019年的基线之上,现已经减排了28%,同时也在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化等中企合作,以推广相关技术的应用。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徐宏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只是减排,还包括气候适应以及融合其他重要的ESG议题相结合。例如,构建社会韧性也是阿里巴巴的ESG战略之一。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该公司将可持续理念融入车辆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管理,研发多款低碳环保车。比如极氪车型,采用了15%的可再生钢板材料和25%可再生铝合金材料;吉利旗下纯电动品牌吉星预计在2040年达到全链路碳中和。
星展银行全球企业银行业务主管陈淑珊表示,中国是绿色技术的超级大国,东南亚则有很多的绿色自然资源,因此双方可以强强结合,把中国的技术和创新以及数字化、数据以及云计算等能力与东南亚的绿色矿产资源结合在一起,让整个产业链整个供应链更加的绿色,这一合作关系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
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汤姆•赖克特说,作为一家服务业企业,该公司计划通过差旅优化、电动汽车利用等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发展和净零排放。
针对企业碳中和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与会中外企业亦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华为中东中亚地区部副总裁汪顺利介绍了华为从节能减排、新兴技术、业务模式可持续性等三个方面发力,实现减少碳排放的做法。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靳军辉表示,该公司构筑了涵盖绿色原材料-包装-低碳物流-拆解回收等生命周期绿色全产业链,还协同上下游共同降碳。
霍尼韦尔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鹤年(Anant Maheshwari)赞赏了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所发挥的领导性作用。他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者和消费国,中国新能源车的生产和使用能够帮助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他表示,霍尼韦尔也在中国不断扩大合资企业规模,目前在中国也在进行可持续航空燃油和绿色燃料等创新。
KN legal 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克•瑟伯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美中两国在能源转型领域可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副总裁马瑞宁表示,达实智能有自己清晰的迈向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和管理创新的方式,这个技术路线就是以数字化的技术来驱动建筑的低碳化运营。
据了解,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是全球知名企业积极响应COP28“团结、行动、落实”主题的一项重要创新行动。企业家们在讨论中都认识到,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非常重大的问题,改变人类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面向全球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刻不容缓,在这当中,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对实现全球的减碳目标至关重要。(完) 【编辑:刘欢】
中新网西宁12月2日电 题:高校“银龄教师”援青记:高原雪染白头
一群离退休的高校教师站在高原的讲台,讲课掷地有声……他们现在在青海师范大学任教,均已年过花甲,他们还有一个专有称呼——“银龄教师”。
青海师范大学人事处的工作人员侯清柏介绍,“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已在青海师范大学开展3年,“银龄教师”团队中有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其中以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居多。
“这些离退休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宝贵资源。”侯清柏说。
三尺讲台是走不下来的情怀
今年72岁的张彩丽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退休教授,她说:“我从兰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了46年,退休以后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趁着我身体还硬朗,况且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我更了解这里的情况,所以我义无反顾来到这里。”
图为张彩丽在课间休息时指导学生。陈宗淇 摄
“我退休后还是放不下工作,不忍心封存积累了几十年的专业资料、教案,我已经习惯了研究专业的前沿动态,‘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是一个持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机会。”张彩丽说。
“银龄教师”吴海宽在采访时感叹道:“我寻思退休以后到处旅游,但后来我发现,我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讲课,同教室里的同学们畅聊。我在得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立马就和相关处所报名前来任教。”据悉,吴海宽退休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
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的教授贺晓星直言自己还能站在讲台干多年,“我刚退休就接受了来支教的通知,我觉得只要能发光发热,我还是会继续开展高校教育的工作。这个支教计划既是我继续工作的契机,更具有建设西北的意义。”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不足,最明显的就是我们这类公共课程的作业批改。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不协调,导致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追求快,而忽略了质量,很多错的知识点也没纠正出来,长此以往这是会误导学生的。”张彩丽说。
据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南旭升介绍:“张老师批改作业很认真,错误的知识点都会标注出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刚开始我们觉得张老师太过计较,但慢慢地我们发现,这让我们进步得更快了,她对工作的态度,是我们师范专业学生的标杆。”
图为张彩丽在办公室内办公。陈宗淇 摄
张彩丽说:“我凌晨2点前基本睡不着,我的学生经常大半夜给我发消息,我也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尽我所能,从各个方面为他们解答。”
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史儒林说:“吴老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上班时间根本联系不上,他手机关机后,我们只能联系学生去转达,再加上吴老师为人谦虚,不仅学生喜欢上他的课,教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喜欢和吴老师探讨学术。”
情撒高原,是家和家人
“张奶奶”是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们对张彩丽的称呼。南旭升说:“我们私底下把张老师称为‘奶奶’,‘张奶奶’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她会关注我们的朋友圈,有时有同学心情不好被她知道,她也会打电话开导。”
吴海宽戏称自己是老小孩,“我就比较喜欢和孩子们相处,看着他们年轻有朝气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我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不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只觉得自己像个‘老小孩’。”吴海宽说。
图为吴海宽给学生讲课。陈宗淇 摄
据史儒林介绍:“吴老师从支教计划开始,就已经把所有档案和组织关系转到我们这里了,他的夫人也很支持他,跟着他一起过来,在这里定居。”
“这里比我想得好多了,不是印象中的‘支援大西北’一样的艰苦环境,学校和青海省教育厅也很重视我们,我真的感觉到宾至如归。回到住所,我们好多老师会聚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说这里就是第二个家。”吴海宽说。
据悉,青海师范大学的“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中,前来支教的高校退休教师已达到40余人次。据此前报道,吴均夫妇,伉俪携手,跨越千里从山东大学来到青海师范大学,他们曾在采访时说:“退休不退岗,比起安逸的退休生活,我们更喜欢在讲台上教书。”
当记者问起张彩丽:“年龄是否会影响你们的教学工作?”张彩丽笑答:“我们还很年轻,鬓角的头发只是被高原的雪染白罢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一直干下去。”(完)